苏州大斌空间设计设计总监曹亮先生专注室内设计,不断探索与打造以人为本的建筑,与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理念相契合,由此我们对曹亮先生进行了专访(以下简称为C)。
2009年,大斌空间设计事务所成立于苏州。是一家以室内设计、家居配饰设计、布艺软装设计、装修工程咨询顾问等为一体的专业化设计公司,公司承担多项大型公建的室内设计,为各种商业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等提供空间规划和设计。公司先后担任多家品牌地产公司的设计与整合推广顾问。提供从小区景观规划到楼盘示范单位、售楼部的系列配套室内设计,并同时提供全空间的家具、饰品的配套和选型服务。从各方面提供完善的顾问、咨询服务。
苏州大斌空间设计设计总监
01
这十二年
C:我的大学专业偏建筑整体落地实践,但从内心更喜欢偏设计的方向,关注美的事物,对绘画、雕塑很感兴趣。大学毕业第二年就加入室内设计行业,至今已经钻研12年。
室内设计需要设计师的综合能力比较强,更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从美学的基础到施工图的绘制到最后跟踪落地的全流程,都需要设计师有比较全面的技巧,我一直是边学边做,身体力行。
Q:您理想中的设计师是什么样子的?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C:设计师在每个阶段的认知度不同,进入设计的第二个十年,我认为设计的本质围绕你需要了解自己当下的认知状态,很多情况下设计师要引导业主适合他的风格,我们希望带给业主什么,很多东西要有取舍的过程。这就需要设计师本身的认知度。
有人可能倾向围绕装饰本身做设计,有人可能围绕空间做设计,有人可能围绕光线做设计,它的点很多很多,整体的设计是需要结合对设计的认知、空间本身的条件、业主的取向以及对业主的设计教育与引导。
设计的本质范围比较广泛,而且是动态的。我认为这取决于设计师本人当下的状态以及当下对设计的理解,可能三五年后会有不同的想法或认知。时代在快速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前进,所以我认为更多的是与本身的认知度有很大关系。
Q:在执业的过程中,哪个项目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是否是您最满意的作品?在这个设计中您获得了什么启发?
C:最深刻的是在四五年前,一个很小的28平米的改造项目。当我做完要交付给业主的那一刻,我触动很大。当初我独身到苏州时就住在很小的房子里,只能摆放一张床一个床头柜,却提供给我很大安全感。离开学校又脱离家庭,独自在一个城市里面,当你有这么一个空间时,哪怕外面车水马龙、狂风暴雨,外界跟你都是隔开的。所以当我做完那个项目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房子的包裹性、幸福与舒适感,带给人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它在那一刻满足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外,给人的内心带来非常强的保护感,就像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中提到的Wellbeing,更多的是身心的健康舒适。
Q: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理念很重要一点是建筑与空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使用者的利益为主,让使用者在空间中能够感受身心愉悦。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更关注人的心理因素,如同您刚才所说的就是这两方面。
C:对,这点我很认同。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空间来宣泄情绪,能够给你带来心理慰藉,人在空间中的情感诉求很重要。它可能来自很多方面,一束花、一个比较温暖的角落,甚至就是一幅画,因为你觉得这个空间是自己的,在这个空间中是没有负担的,人的情感与空间相对能够融合。
我们在设计中也想为客户营造一个有他属性的空间,他的性格、他当下的状态,他需要什么空间,我觉得这个是我们想要为业主营造的氛围。
Q: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强调的是更多地接触自然,Bring Outside In,我们更希望的是建筑、室内环境与人能够有交互。
C:我们在设计时,第一点就是考虑室内与室外的互动关系。比如:有一个很好的窗户或一个阳台,如果能够把室外的氛围移到室内的话,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人其实更愿意接受自然采光或更多的接触自然,所以这也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一个点。
在一些项目设计中,室内部分我们会特意增加了灰空间。灰空间的属性和定义很模糊,它可以有各种功能,但最重要的是连接室内和室外。它是一个缓冲过渡的区域,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Q:您希望传递给使用者的是什么?
C:对的,我们不希望业主关注的是装饰材料多名贵或木头多精细,我们更加希望业主关注这个空间中属于记忆的点或者是属于他自己能够放松的氛围。“记忆的点”就是他站在这个窗口,能够很方便地看向室外,看到自然一年四季的变化,这个在他的脑海里或记忆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而不是每天面对大理石。虽然大理石很名贵,但这个大理石永远是一种材质。我们更加关注人在空间里的氛围感及情绪感,我们一直抱着这个初心,朝向这个方向努力。
02
Active设计
发挥当下的智慧
Q:在建筑可持续发展大环境下,Active House一个核心的点是发挥建筑师的智慧来做“普适 朴实 普世”的设计,您在设计方面会如何考虑材料的应用?
C:我觉得这个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设计师,现在很多对设计师的评判是有没有做过豪宅,这样的价值观很容易把设计师的方向或思考带偏;第二方面与业主有一定关系,我们的审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我们想要表现出来的东西,需要与业主进行沟通,通过“教育”让业主理解我们所营造的生活方式。
Q:您认为什么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
C:这是很多设计师关注,也希望真正做到的。毕竟空间是为人服务的,一个真正好的空间离不开人,无论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都需要以使用者的视角设计进而影响使用者的行为。我们做的并不是一个构筑物,而是人的生活或使用的场景。
那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觉得每个设计师的角度不一样。从私人住宅的来讲,真正要考虑的是人如何使用这个空间,从他进门到24小时在空间中或一天某个时间,他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所有点需要串联起来。
人与空间、时间都会产生联系,这时所有的设计,墙、柜子、窗户的出现都会影响到人的生活状态。就好比现在很多人对客厅的理解跟以前不同。以前大多是背景墙,摆沙发看电视。随着现在生活方式的变化,我们就要考虑到这个空间如何激发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家具的可变性。
我们在设计空间的时候,所有的空间关系、墙面关系要重新梳理,整个空间整体能够真正满足业主的生活习惯,我觉得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一个点。
Q:您在设计的全过程中,会考虑用户的行为设计及行为习惯吗?
C:行为设计尤其是在私人住宅设计里更为重要,要围绕业主或业主的生活习惯,通过我们的设计及对空间的思考,以贴近他的生活方式来打造一个“无畏空间”。这个空间承载着不同功能,客厅、餐厅等空间功能多样化。如果餐厅周围有足够的收纳空间,那这个餐桌就能释放出来,变成学习空间、办公空间、沟通场所等等,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解放餐桌”。所以我觉得设计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要去围绕人的生活习惯,围绕他的空间需求来做整个空间的规划。
Q:您觉得设计师在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多元化和可持续方面应该做出怎样的贡献?
C:设计师有责任告诉业主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当下的现象。现在存在一些过度设计的现象,过度关注某种风格或某种材料的这些点,设计师需要告诉业主空间中什么最重要,就像刚才提到的关注到生活本身、健康安全、室内光环境以及空间对我们的情感,不一定通过某种建筑风格或某种材料来表达我们对房子的理解,这个是设计师要跟客户去引导或讲述的点。
Q:就像我们看到您的设计,整体很质朴,包括颜色与装饰,没有过多繁杂的材料堆砌,完全是通过您的智慧来进行整体的设计,与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的设计策略-使用软技术,发挥设计师的智慧来设计。
是的,面对一个空间,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达到某种调性或某种风格,你有好的庭院,那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尽可能的把室外的部分引进来;你看沙发的摆向是朝向庭院的,因为坐到沙发上可以看到庭院中一年四季的变化……当你思考这些后,其实室内装饰可以很简单,不需要太多的装饰,避免一些贵重的石材,也避免材料的浪费。如果每位设计师都能够告诉业主:我能够结合你本身场地条件、房子结构、房子本身特点等等,把空间串联起来,那就不需要再去做过多复杂的东西。
03
Q:我们都深处于Z时代,整个世界都在高速的发展与变化,您觉得未来的设计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未来的设计还是要回归以人为本,科技化脚步慢一点,整个设计节奏或科技的利用放缓一点。不要总是想着空间里面把人的所有东西都释放出来。空间使用者的体验感、参与感、舒适感,需要我们去感受,再与建筑产生互动与沟通。
当然未来材料的发展可能会更多,也可能对环境会产生一些破坏。除了材料运用之外,我认为设计师对整个空间调性或者空间氛围的科技使用也可以慢一点,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及互动更多一点。就像现在手机很发达,聚会时却是每个人拿着手机玩。如果设计师通过设计智慧,让家具摆放更加适合聊天,或者把人能够拉到离窗外更近的地方,有时大家就愿意坐下来聊聊天。所以我觉得未来材料如何发展,科技如何发展,设计师还是要想办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慢一点可能会更好一点。
Q:中国建筑行业的现状是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是断开的,您觉得未来的建筑设计应该如何完善,或者未来的室内设计如何发展,能够让建筑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近十年房地产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商品房、精装修的房子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家庭状态、房子结构一模一样,这些房子只能满足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对未来个性化需求还是很缺失。当然这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家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当下还是无法完全让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直接连接起来。未来我相信未来政策会更开放,允许建筑师有更大的自由度来设计或建造不同需求的房子,未来会有很多不同调性或不同风格的房子出现。
当未来有很多本身条件很好的建筑出现时,室内工作就相对变得非常简单了。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可能更偏向于软装设计师的工作,可能通过一些家具的摆放,一些艺术品的植入,或者一些花艺的引入来营造更美好的室内环境,他更多的关注点可能在这些部分。
Q:您觉得什么样的建筑是可持续的建筑?
可持续建筑可以按照地域区分,设计师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需求的房子,与Active House主动式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些城市辨识度比较低,因为建筑结构都相似。比如前一段我去了舟山海岛,这个地方最美的房子还是原来用石头垒的房子,因为在海边石头房子可以保存很多年,可以接受海风的吹袭,并且冬暖夏凉,不需要太多的能源。但是现在大部分乡村的房子都是一样的结构,外墙贴一样的瓷砖,一个海岛的房子跟一个内陆的房子几乎是一样的,这就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是有很大影响的。如果保留石头垒的房子的外立面,我们只要在室内部分,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现代设施,这样的房子会很漂亮,很有特色。
Q:这样的房子通风或者采光的效果可能更好,但是现在人的思想或人们的行为还需要更多的引导与教育。
现在很多人会盲从,未来如果国内整个教育体系,对生活对美学不断升华,未来可能更多人能认识到不同地域的特点能带来不一样的美,你去到每个地方会觉得有意思。
Q:您是怎么考虑建筑与文化的融合的?如果像上面谈到的,未来很多文化都可能会消失。
C:比如我所在的苏州,它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但保留还算比较好的城市,前两年政府也在拆除桃花坞那些地方,很可惜。如果大家不去倡导,不去保护的话,那老的文化就会慢慢消失,消失之后再去建造,即便遗留下来也是现在的建筑与文化,我们要试着找出一条路将新旧结合。
比如日本的设计,日本的一些建筑师做日本本土建筑时,并没有把一个西方的东西直接搬进来,会结合日本文化或者他们对日本文化的理解,然后将西方美学的一些点融入进去,形成他们自己的特色。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的设计师应该考虑如何把我们的文化跟西方的或者当代的美学与审美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有价值的体系。
这需要各个领域的设计师共同努力,很多建筑设计师也在慢慢尝试着去恢复,这需要有更多人去推动。我相信在未来,在设计行业飞速发展的中国,我们会更关注内在的东西,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不同城市之间、不同人群之间,满足个性化需求,我们相信这会是我们的未来。
Q:您的理想是什么?
C:理想跟认知度有一定关系,当下的理想作为设计师来讲要多做自己认可,社会认可的能够体现当下状态的设计,希望能够影响到一些人,或影响到一小部分人一点点价值观的改变,我觉得都是非常成功的事情。